天净沙·春。元代。白朴。 春山暖日和风,阑干楼阁帘栊,杨柳秋千院中。啼莺舞燕,小桥流水飞红。
桃红柳绿的春山,煦暖的阳光照耀,和柔的东风吹拂,楼阁上高卷起帘拢,倚栏干远望。杨柳垂条,秋千轻晃,院子里静悄悄。院外黄莺啼鸣,春燕飞舞;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。
和风:多指春季的微风。
阑干:即栏杆。
帘栊(lóng):窗户上的帘子。栊,窗户。
啼莺舞燕:即莺啼燕舞,意思是黄莺在歌唱,春燕在飞舞。
飞红:花瓣飞舞,指落花。
这支《天净沙·春》曲子,运用绘画技法,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,具体来说,第一句的春日、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,是远景,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,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,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、春意盎然的画面,是中景。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,而最能体现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。
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。“春山暖日和风”,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,也就是说,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、温暖、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。在这一句里,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,“山”是春意盎然的,“日”是暖意融融的,“风”是和煦温情的。这样的画面很美:明媚的春光里,春山润泽,春日融融,春风和煦,怡然与舒畅。
“阑杆楼阁帘栊”和“杨柳秋千院中”两句是近写,词人从远处的“春山”转为写近处的“楼阁”与“院中”的景物。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“阑杆楼阁帘栊”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,无不映照着“春山”的新绿,沐浴着“暖日”明媚,披拂着“和风”的温情。站在楼阁上,站在在窗子前,凭栏而立欣赏春光,是一件惬意的事。“杨柳秋千院中”一句,幽静雅致的小院,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,有婀娜的垂柳,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,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“啼莺舞燕,小桥流水飞红”,这结尾两句,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,转移到旷野上,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。春树枝头,黄莺在悠扬地歌唱;晴空之中,燕子在悠闲地飞舞;旷野之间,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,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。至此,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,更显得意趣盎然了。
这首以“春”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,寥寥几笔,清丽隽永,“不涉理路,不落言荃”,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、体验,写出新的意境、新的格调。
白朴(1226—约1306) 原名恒,字仁甫,后改名朴,字太素,号兰谷。汉族,祖籍隩州(今山西河曲附近),后徙居真定(今河北正定县),晚岁寓居金陵(今南京市),终身未仕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曲作家、杂剧家,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。代表作主要有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、《裴少俊墙头马上》、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》等。 ...
白朴。 白朴(1226—约1306) 原名恒,字仁甫,后改名朴,字太素,号兰谷。汉族,祖籍隩州(今山西河曲附近),后徙居真定(今河北正定县),晚岁寓居金陵(今南京市),终身未仕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曲作家、杂剧家,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。代表作主要有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、《裴少俊墙头马上》、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》等。
抱膝吟。。于石。 治乱古来有,英雄今岂无。人情云聚散,世态草荣枯。事定见天理,时艰识丈夫。山川渺何许,烟雨暗平芜。
寓淮北行府呈公相。明代。唐之淳。 府第雄深出圣裁,濠城北面接鱼台。恩波正比淮流远,瑞霭多从禁国来。周室藩邦基百世,汉家戚里近三台。金鱼玉带亲调膳,日对南山举寿杯。
马髻山。近现代。伯昏子。 秋泉幽咽挂寒松,骏骨惟馀一绺鬃。怪石峥嵘扬剑立,奇湖潋滟缀芳秾。总因满月思云邈,欲去危崖怨道壅。天马水生当振鬣,一摩世界最高峰。
茅港晓发。。陈肇兴。 迢递罗山路,年年恨未消。离家刚四日,到郡是今朝。雨湿罾门渡,风生铁线桥。诗成懒题壁,口占与垂髫。
寄赠珙县何氏夫妇。明代。李梦阳。 太峨西来通蜀门,泸江北接武陵源。翁姑寿比江山永,县北芙蓉似子孙。
建安王彦真善墨竹道遇新宁林彦时写岁寒烟雨为别索余就题其上。明代。王恭。 黄鹤久为别,苍茫云海涯。青鸾尔何来,婉娈湘山期。烟雨变丛色,虚心独华滋。于焉脱节劲,岂逐春华萎。二十五清弦,一弦一悽其。鸾惊复分去,鹤怨仍伤离。纵使鸾鹤悲,终归集瑶池。梧树秋不实,天霜落寒威。谁能慰孤凤,日夕恒苦饥。缄情寄幽梦,忆君苍筤枝。